2014年12月30日 星期二

[時事]台北市社區營造成果地圖

        台北市都市發展局自民國84年起推動地區環境改造運動,陸續建置「地區環境改造計畫」、「社區規劃師」、「青年社區規劃師培訓計畫」、「地區發展計畫」、「都市空間改造」等制度,累積數年來的提案制度及人力培訓的經驗後,為了更進一步推動社區營造及落實民眾參與,遂於92年度著手推動「社區營造中心」之建置,96年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則持續進行社區營造整體運作模式之探討、仁安醫院空間使用的議題討論、北臺灣社造中社區營造中心心之串連等工作,建立社造組織間的交流平臺,整合各項社區營造資源, 充分發揮社區營造中心應有之功能。
        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將近期發展之社區計畫整合於google map,以標籤的形式紀錄點位製作社區營造成果地圖,任何人皆可在網路上瀏覽社區營造成果,有興趣的民眾也可以至社區實際參觀;目前呈現在地圖上的社區計畫有以下四種:

1、【地區發展計畫】:社區居民討論社區的課題、未來期待的社區樣貌與生活願景,期待做為都市更新計畫、都市計畫通盤檢討所應涵納考量的民眾版都市計畫。
2、【社區空間規劃/改造計畫】:鼓勵以參與式設計的方式,將社區實體空間進行改造。
3、【社區規劃師協助計畫】:由熱心參與的社區規劃師與培訓學員,運用多元專長,協助社區討論公共事務。
4、【社區故事地圖與影像紀錄】:透過紀錄的方式,將社區的特色與課題,予以記錄、呈現,繼而激起討論。





        將政府空間規劃相關資訊及成果呈現在網路地圖上的這項技術,內含PPGIS(公眾參與式地理資訊系統,Public participatio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)的概念,意指「藉由GIS 及其他空間決策工具之運用,讓權益關係人參與政府決策」,也就是建立一般社會大眾皆可以使用,並獲取開放性資訊或提供意見的網路平台,作為政府與民眾交流的管道之一,有助於公民與政府的雙向溝通,建立更完善、更貼近需求的空間環境,台北市社區營造成果地圖就是網路式PPGIS的一種,而google map也是目前台灣最常見、最方便使用的PPGIS平台;然而目前大多數的網路資訊平台僅具有資訊呈現的功能,無法進行雙向的資訊交流,民眾無法直接透過網頁傳達評論,是未來可以多加改善之處。
       目前台北市的地圖資料庫內容最多元,除了官方繪製的社區營造成果,其他還有最近的熱門話題,建案開放空間地圖違建地圖......等等,其中許多地圖是由一般民眾自發性繪製的,從中也可以發現台灣公民參與的精神正漸漸地發展茁壯!


-----


資料來源&相關閱讀:
01. 台北市社區營造中心http://www.community-taipei.tw/
02. 都市空間分享前線(Taipei Space Share)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SpaceShare.Taipei/timeline